隨著生成式 AI 技術快速發展,我也嘗試了幾款不同的大語言模型來協助工作與日常用途,包括 Qwen 3、Gemma (Gemma 3)、Deepseek R1 以及由台灣開發的 Taide。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在使用這些模型時,特別是針對繁體中文的使用體驗與一些實用的小技巧,提供給同樣關心繁體中文支援程度的朋友參考。
💻 使用環境:中階 GPU 限制下的實測
我目前的使用環境是一張 6GB 顯示記憶體的獨立顯示卡,屬於比較中階的配置。雖然在這樣的規格下無法運行最大型的語言模型,但這些模型的「小型版本」(如 4B、7B)仍能順利跑起來,因此足以進行日常對話、協助寫作或做些技術查詢。
🔍 繁體中文體驗排名
以下是我根據實際使用體驗,針對繁體中文支援程度給出的排名與說明:
🥇 1. Qwen 3(Qwen)
Qwen 是目前我覺得對繁體中文最友善的模型之一,語句流暢、理解力佳,即使大多訓練資料來自簡體中文,卻能穩定輸出繁體字,答覆品質也很高,幾乎不用太多糾正。使用時不太會有簡體字或中國用語混入的情況。
🥈 2. Gemma 3(Gemma)
Gemma 的表現也相當不錯,語句通順且邏輯清楚,只是偶爾會出現一兩個簡體字或中國用語,但整體而言還在可接受範圍內,回應品質穩定且快速。
🥉 3. Deepseek R1
Deepseek 的回答能力不差,但默認使用簡體字,必須不斷提醒它「請用繁體中文作答」。即便如此,有時還是會偷渡簡體字或中國用語。若不主動糾正,很容易看起來像是直接從大陸語境複製貼上的內容。
🏅 4. Taide
Taide 是由台灣團隊開發、主打繁體中文支援的模型,原本我對它期望很高。但實際使用下來卻常常出現「答非所問」、「講一堆無關內容」、「亂講話講不完」的情況,雖然偶爾回答會讓人驚艷,但整體穩定性與準確率仍有明顯落差。
🛠️ 解決語言風格問題的小技巧:新同文堂外掛
由於除了 Taide 之外的模型大多是基於簡體中文語料訓練,因此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簡體字或中國用語。但我找到一個實用的小技巧 —— 使用 Firefox 的外掛程式「新同文堂」,只要點兩下,就可以把頁面上所有簡體字轉成繁體字,更酷的是,連大陸用語也會轉成台灣用語,對我這樣需要以台灣本地語言習慣來進行溝通的人來說非常方便。這也讓我在使用 Qwen、Gemma 或 Deepseek 時,不再那麼強求一定要「內建繁體」的回應。
🤠 其他用途補充
這些模型除了單純的問答外,我也會使用它們來處理下列任務:
-
📝 撰寫公文、報告或系統說明文件草稿
-
🧪 撰寫 Shell Script、Python 或 Bash 的小工具
-
🖼️ 協助生成圖片提示語(prompt engineering)
-
🗾️ 快速摘要技術文件、轉換筆記格式(如 Markdown)
-
👥 模擬對話情境(客服、訓練對話、社交回應)
其中 Qwen 在邏輯理解與中文表達方面特別突出,Gemma 也適合技術性內容,而 Deepseek 處理程式碼能力不差,但需要配合「翻譯語境」的修正。
🧩 結語
雖然市面上仍缺乏一套真正「為繁體中文使用者量身打造」且回應品質穩定的開源模型,但透過小工具的搭配與選擇合適的模型,目前的開源生態已經可以滿足繁體中文使用者的大部分需求。希望未來台灣能有更多資源投入在本地語言 AI 的開發上,讓我們不只能使用中文 AI,更能使用真正「臺灣在地語言文化」導向的 AI。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