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我的生成式 AI 使用經驗分享:Qwen、Gemma、Deepseek 與 Taide 比較

隨著生成式 AI 技術快速發展,我也嘗試了幾款不同的大語言模型來協助工作與日常用途,包括 Qwen 3、Gemma (Gemma 3)、Deepseek R1 以及由台灣開發的 Taide。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在使用這些模型時,特別是針對繁體中文的使用體驗與一些實用的小技巧,提供給同樣關心繁體中文支援程度的朋友參考。


💻 使用環境:中階 GPU 限制下的實測

我目前的使用環境是一張 6GB 顯示記憶體的獨立顯示卡,屬於比較中階的配置。雖然在這樣的規格下無法運行最大型的語言模型,但這些模型的「小型版本」(如 4B、7B)仍能順利跑起來,因此足以進行日常對話、協助寫作或做些技術查詢。


🔍 繁體中文體驗排名

以下是我根據實際使用體驗,針對繁體中文支援程度給出的排名與說明:

🥇 1. Qwen 3(Qwen)

Qwen 是目前我覺得對繁體中文最友善的模型之一,語句流暢、理解力佳,即使大多訓練資料來自簡體中文,卻能穩定輸出繁體字,答覆品質也很高,幾乎不用太多糾正。使用時不太會有簡體字或中國用語混入的情況。

🥈 2. Gemma 3(Gemma)

Gemma 的表現也相當不錯,語句通順且邏輯清楚,只是偶爾會出現一兩個簡體字或中國用語,但整體而言還在可接受範圍內,回應品質穩定且快速。

🥉 3. Deepseek R1

Deepseek 的回答能力不差,但默認使用簡體字,必須不斷提醒它「請用繁體中文作答」。即便如此,有時還是會偷渡簡體字或中國用語。若不主動糾正,很容易看起來像是直接從大陸語境複製貼上的內容。

🏅 4. Taide

Taide 是由台灣團隊開發、主打繁體中文支援的模型,原本我對它期望很高。但實際使用下來卻常常出現「答非所問」、「講一堆無關內容」、「亂講話講不完」的情況,雖然偶爾回答會讓人驚艷,但整體穩定性與準確率仍有明顯落差。


🛠️ 解決語言風格問題的小技巧:新同文堂外掛

由於除了 Taide 之外的模型大多是基於簡體中文語料訓練,因此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簡體字或中國用語。但我找到一個實用的小技巧 —— 使用 Firefox 的外掛程式「新同文堂」,只要點兩下,就可以把頁面上所有簡體字轉成繁體字,更酷的是,連大陸用語也會轉成台灣用語,對我這樣需要以台灣本地語言習慣來進行溝通的人來說非常方便。這也讓我在使用 Qwen、Gemma 或 Deepseek 時,不再那麼強求一定要「內建繁體」的回應。


🤠 其他用途補充

這些模型除了單純的問答外,我也會使用它們來處理下列任務:

  • 📝 撰寫公文、報告或系統說明文件草稿

  • 🧪 撰寫 Shell Script、Python 或 Bash 的小工具

  • 🖼️ 協助生成圖片提示語(prompt engineering)

  • 🗾️ 快速摘要技術文件、轉換筆記格式(如 Markdown)

  • 👥 模擬對話情境(客服、訓練對話、社交回應)

其中 Qwen 在邏輯理解與中文表達方面特別突出,Gemma 也適合技術性內容,而 Deepseek 處理程式碼能力不差,但需要配合「翻譯語境」的修正。


🧩 結語

雖然市面上仍缺乏一套真正「為繁體中文使用者量身打造」且回應品質穩定的開源模型,但透過小工具的搭配與選擇合適的模型,目前的開源生態已經可以滿足繁體中文使用者的大部分需求。希望未來台灣能有更多資源投入在本地語言 AI 的開發上,讓我們不只能使用中文 AI,更能使用真正「臺灣在地語言文化」導向的 AI。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Live Debian System 中安裝使用 AI 對話模型 Gemma3 / Taide / DeepSeek-r1 / Qwen3

隨著 AI 的興起,熱門的 ChatGPT 應用充斥在生活中,一般都要上網才能使用,但如果自己有好一點的設備(尤其是獨立顯示卡),也可以安裝在自己的機器中,成為隨身的幫手。目前有一些對話式AI 開放讓人自己架設安裝甚至訓練,不過訓練需要的資源非常驚人暫不討論,以手上既有的設備,大概只能架設中、小型的模型使用。本文以 Live Debian System 為例,搭配 6G Nvidia 顯示卡,安裝 Google 的 Gemma3 以及台灣自行訓練的 Taide 還有最近討論度很高的 DeepSeek,實做如下:

一個隨身碟搞定!數位家庭歷史

  在這個數位時代,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科技,從手中的智慧型手機到家中的電腦,無一不依賴軟體與硬體的協同運作。然而,這兩者的關係並非只是科技上的搭配,更能與我們自身的存在產生有趣的聯繫。 想像一下,我們的身體就如同電腦的硬體,擁有各種功能與構造,但如果沒有軟體來驅動,它們便無法發揮作用。同樣地,靈魂就像軟體,賦予我們思想、情感與目標,使我們不僅僅是一具空殼,而是能夠行動、學習與成長的存在。當靈魂與身體結合時,我們才能真正發揮潛能,影響世界。 這個概念與我在信仰中的理解不謀而合。身為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成員,我相信每個人都是天父的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天賦與使命。我們的靈魂與身體相結合,使我們能夠學習、成長,並運用我們的能力來服務他人。 這系列文章的目的,正是要探討如何運用科技來保存我們的數位歷史,同時強調自由軟體的重要性。然而,這不是一本教科書,而只是我 20 多年使用經驗的分享,內容難免有所謬誤,但希望能為讀者提供實用的參考。 現今,我們的回憶大多以數位形式存放——家庭照片、珍貴文件、重要影音資料等,然而,如果沒有適當的方法來管理與保存,這些珍貴的記錄可能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遺失。 許多商業軟體的限制,加上不斷提升的硬體需求,使得許多仍然堪用的電腦因為無法升級作業系統而被淘汰,甚至送進回收場,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長期以來,商業軟體的壟斷使得 Linux 被邊緣化,再加上 Linux 的分支版本繁多,讓許多人無從選擇或學習。本系列文章的主軸是 Live Debian System,因為 Debian 以其穩定性、安全性著稱,且是許多發行版的基礎,因此成為最適合的選擇。我會選用市面上受歡迎的幾個 Linux 發行版,調整界面並選擇適合的軟體,特別是針對繁體中文初學者,提供最佳的入門方案。 Live Debian System 提供了一種靈活而強大的方式,讓我們能夠透過一個簡單的隨身碟,打造專屬的數位檔案管理系統,確保家庭歷史得以長存。這個系統無需安裝,不會影響現有的電腦環境,讓使用者能夠安心體驗 Linux 的強大功能。 透過這系列文章,我希望帶領讀者從基礎的電腦概念開始,逐步了解如何建構 Live Debian System,並運用它來保存與管理個人與家庭的重要數位記錄。無論你是技術新手,還是對 Linux 系統已有一定了解的使用者,都能從這系列文章中獲得實用的知識...

在 Live Debian System 中透過 Openweb-UI 結合 Stable Diffusion 產生圖片

  一直想在 Live Debian System 中安裝 Stable Diffusion,以往在 Windows 中用 automatic 1111 很方便,但是新版的 Stable Diffusion 3.5 目前無法在 automatic 1111 上跑,且 Live Debian System 中測試 AI 的環境以往是用 anaconda ,也使得 Stable Diffusion 遲遲無法在 Linux 安裝,所以這次改用 ComfyUI,解決上述2個難題。 [ 先前準備 ] AI模型、運行環境先前準備資料。 ComfyUI 簡介 ComfyUI 是一個模組化、視覺化的 Stable Diffusion 前端工具,使用節點式的流程架構,讓使用者更直觀地設計影像生成流程。它支援最新的 Stable Diffusion 模型,包括 SDXL 與 SD3.5,對硬體要求較低,且安裝過程相對簡單,成為替代 automatic1111 的理想選擇。 如何在 Live Debian System 上安裝 ComfyUI: 將 ComfyUI 下載到家目錄 :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comfyanonymous/ComfyUI.git 下載 Stable Diffusion 3.5 模型 (使用中模型)及 Workflow example Hugging Face 網址: https://huggingface.co/stabilityai/stable-diffusion-3.5-medium/tree/main 需註冊登入、同意條款才能下載。( 下載  SD3.5M_example_workflow.json 及 sd3.5_medium.safetensors ) 下載 Text Encoders 3 個後放到 Comfyui > models > clip : clip_l.safetensors clip_g.safetensors t5xxl_fp16.safetensors (大模型) If you have less than 32 GB RAM (CPU RAM, not GPU VRAM), you can use t5xxl_fp8_e4m3fn.safet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