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找尋家譜的方法

建立家譜的過程,其實就像拼湊一張跨世代的拼圖,需要耐心、細心與一點偵探精神。除了使用 FamilySearch 這類工具,我們還可以透過許多在地且親身的方式,來尋找祖先的足跡。以下是一些實用的方法,無論你是剛開始,還是已經有些進展,都值得一試:

1. 詢問家中長輩

這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許多寶貴的資訊藏在長輩的記憶中:

  • 詢問父母、祖父母或其他年長親戚,記錄下祖先的姓名、出生與死亡的日期和地點。

  • 問問家中是否曾有家譜或祖傳資料。

  • 可透過通訊軟體或社群平台將你正在做家譜的消息告訴家人與親戚,常常會意外得到資料、照片或線索。

2. 戶政事務所查詢

戶政系統是現代最完整的家族資料來源之一。申請流程如下:

  • 先從 FamilySearch 家譜樹列印一張「扇形表」,包含父母以上的世代。

  • 攜帶身份證、印章,以及知道的祖籍地,到戶政事務所申請。

  • 向戶政人員說明你在做家譜,請求申請:

    • 父母雙方直系親屬的戶籍謄本(戶政機關可列印);

    • 已逝旁系血親的戶籍資料(只能當場閱覽與抄寫)。

  • 包含出生、結婚、死亡的紀錄,通常可以追溯至日治時期。

  • 若查詢超過四代,可能需簽署切結書。

  • 建議前往人潮較少的戶所,或拜訪不同戶所,由不同人員協助,可能會查到不同資料。

3. 家中與家族遺物

  • 神主牌位:長輩同意下查看,可得知祖先姓名與排行,有時會附上世系簡表。

  • 訃聞:可從親屬關係中得到出生、死亡的時間與地點。

  • 宗祠或祖厝:族人供奉祖先處常設有神主牌位與完整的族譜,尤其對於客家、閩南等傳統宗族特別重要。

4. 教會與墓地紀錄

  • 教會紀錄:若祖先有信仰背景(如基督教),可查詢洗禮、婚禮、葬禮記錄,尤其是早期外來宗教建立的教會,有時比戶政紀錄更早。

  • 墓碑與墓誌銘:墓碑上的刻字常記載出生與死亡資訊、祖籍地、堂號、字輩排行等,值得拍照與記錄。

5. 家族文獻與口述歷史

  • 家譜或族譜:家中若保存有手抄或印製的家譜,徵得長輩同意後可影印或數位化保存。

  • 口傳家譜:臺灣部分原住民族仍保有口傳世系的傳統。拜訪族中長者,經同意後可錄音記錄,彌足珍貴。

6. 使用 FamilySearch 搜尋資料

除了建立家譜樹之外,也可以進一步利用 FamilySearch 提供的功能:

  • 搜尋世界各地的歷史紀錄(如戶政、移民、教會等)。

  • 瀏覽 FamilySearch 的「圖書目錄」與數位典藏,查找家族曾出現的地區與姓氏資料。

  • 參考其他人建立的家譜,尋找共同祖先的線索。

     [前一單元] [下一單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Live Debian System 中安裝使用 AI 對話模型 Gemma3 / Taide / DeepSeek-r1 / Qwen3

隨著 AI 的興起,熱門的 ChatGPT 應用充斥在生活中,一般都要上網才能使用,但如果自己有好一點的設備(尤其是獨立顯示卡),也可以安裝在自己的機器中,成為隨身的幫手。目前有一些對話式AI 開放讓人自己架設安裝甚至訓練,不過訓練需要的資源非常驚人暫不討論,以手上既有的設備,大概只能架設中、小型的模型使用。本文以 Live Debian System 為例,搭配 6G Nvidia 顯示卡,安裝 Google 的 Gemma3 以及台灣自行訓練的 Taide 還有最近討論度很高的 DeepSeek,實做如下:

Live Debian System 安裝使用 CodeFormer(使用Anaconda)XXX

目前人工智慧(AI)已有越來越多的應用,而CodeFormer是一種人工智慧數位臉部修復工具,一般可以在其官網上傳照片,它會修復後讓你下載,但傳過一次曠日費時,還好它是開源軟體,於是將其安裝到自己的電腦中,便可以批次處理,不過事涉大量運算,有獨顯速度會快些,沒有的就只能用CPU硬解。

一個隨身碟搞定!數位家庭歷史

  在這個數位時代,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科技,從手中的智慧型手機到家中的電腦,無一不依賴軟體與硬體的協同運作。然而,這兩者的關係並非只是科技上的搭配,更能與我們自身的存在產生有趣的聯繫。 想像一下,我們的身體就如同電腦的硬體,擁有各種功能與構造,但如果沒有軟體來驅動,它們便無法發揮作用。同樣地,靈魂就像軟體,賦予我們思想、情感與目標,使我們不僅僅是一具空殼,而是能夠行動、學習與成長的存在。當靈魂與身體結合時,我們才能真正發揮潛能,影響世界。 這個概念與我在信仰中的理解不謀而合。身為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成員,我相信每個人都是天父的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天賦與使命。我們的靈魂與身體相結合,使我們能夠學習、成長,並運用我們的能力來服務他人。 這系列文章的目的,正是要探討如何運用科技來保存我們的數位歷史,同時強調自由軟體的重要性。然而,這不是一本教科書,而只是我 20 多年使用經驗的分享,內容難免有所謬誤,但希望能為讀者提供實用的參考。 現今,我們的回憶大多以數位形式存放——家庭照片、珍貴文件、重要影音資料等,然而,如果沒有適當的方法來管理與保存,這些珍貴的記錄可能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遺失。 許多商業軟體的限制,加上不斷提升的硬體需求,使得許多仍然堪用的電腦因為無法升級作業系統而被淘汰,甚至送進回收場,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長期以來,商業軟體的壟斷使得 Linux 被邊緣化,再加上 Linux 的分支版本繁多,讓許多人無從選擇或學習。本系列文章的主軸是 Live Debian System,因為 Debian 以其穩定性、安全性著稱,且是許多發行版的基礎,因此成為最適合的選擇。我會選用市面上受歡迎的幾個 Linux 發行版,調整界面並選擇適合的軟體,特別是針對繁體中文初學者,提供最佳的入門方案。 Live Debian System 提供了一種靈活而強大的方式,讓我們能夠透過一個簡單的隨身碟,打造專屬的數位檔案管理系統,確保家庭歷史得以長存。這個系統無需安裝,不會影響現有的電腦環境,讓使用者能夠安心體驗 Linux 的強大功能。 透過這系列文章,我希望帶領讀者從基礎的電腦概念開始,逐步了解如何建構 Live Debian System,並運用它來保存與管理個人與家庭的重要數位記錄。無論你是技術新手,還是對 Linux 系統已有一定了解的使用者,都能從這系列文章中獲得實用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