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測試 Live Debian System 當 PXE Server 線上執行系統

Live Debian System 使用 Penguin’s Eggs 當系統打包工具,亦即你可以客製化你的作業系統,再透過 Eggs 打包成一個可以實時 (live) 執行的 ISO 檔,同時(以前)它還有一個不錯的功能,可以跑 live 系統時也變成一台 PXE Server (預啟動執行環境 Preboot eXecution Environment,PXE,也被稱為預執行環境),其他同一個區域網路內的電腦如支援網路卡開機,就可以自動連線使用該 live 系統,達到無碟環境運行系統的功能。

當採用最新的 Live Debian Systemlive 方式啟動後(可用隨身碟、DVD、虛擬機等—一定要 live 執行不能安裝到機器上),開啟終端機執行 sudo eggs cuckoo ,結果竟出現錯誤。經詢問原開發者,告知 Eggs 10 以後該功能就不明原因故障了,也沒有繼續維護,所以我找出之前的 Live Debian System 各版,結果只有第一版裡面用的 Eggs 9.5.14 可以正常執行,但是那時的版本軟體已老舊,所以就重新打造最新版的 PXE Live Debian System 。

經過移除新版的 Eggs 之後( sudo apt purge eggs ; sudo apt autoremove ),再到 Eggs Sourceforge 網站下載舊版安裝程式,可惜找不到 9.5.14 版,於是下載更舊的 9.4.5 版本。安裝後製作 live ISO 檔,放進虛擬機中開機,然後執行 sudo eggs cuckoo ——成功!(注意:由於 Eggs 會在下次升級到最新而使此功能失效,故以 root 權限將 Eggs 版本鎖定 echo "eggs hold" | dpkg –set-selections )。

將一台筆電插上網路線後設定網路開機:

開機—電腦搜尋區域網路中的 PXE Server—找到後開始自動下載開機系統:

紅底的系統就是剛剛製作的 live ISO ,現在也是一台 PXE Server,按 Enter 選擇後又經過一段時間下載,然後就不用任何安裝媒介或是硬碟安裝,就能跑系統了。

這對區域網路中若要(臨時)大量佈署是一項利器,不必一台一台去安裝,只要電腦都能網路開機即可,若有系統更新或是統一操作環境(尤其是電腦教室),只要更新 live ISO 檔案即可,也不怕電腦被使用者亂搞,因為下次開機又會恢復原始設定,同時也不用費心設定 PXE Server。

看似非常簡單完美,但有一個缺點:「啟動慢」!!!不知道是網路環境沒有最佳化,或是其他原因,從開機到進入系統需要好幾分鐘(因為還要下載系統),也有可能這版本的 Live Debian System 太豪華了,包山包海,體積多達 4.8 GB ,若是製作比較精簡的 ISO 檔,開機啟動速度可能會快一些,不過載入後操作速度就飛快了,因為整個系統也才佔用 1.3G 記憶體,若以一般 4G 文書機來跑,還是蠻絲滑的。

為了希望能改善開機啟動速度,也看了另一個國內知名的「DRBL 企鵝龍」,不過慧根不夠無法參透,加上設定製作複雜,就暫且打住,先用 PXELDS 頂著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Live Debian System 中安裝使用 AI 對話模型 Gemma3 / Taide / DeepSeek-r1 / Qwen3

隨著 AI 的興起,熱門的 ChatGPT 應用充斥在生活中,一般都要上網才能使用,但如果自己有好一點的設備(尤其是獨立顯示卡),也可以安裝在自己的機器中,成為隨身的幫手。目前有一些對話式AI 開放讓人自己架設安裝甚至訓練,不過訓練需要的資源非常驚人暫不討論,以手上既有的設備,大概只能架設中、小型的模型使用。本文以 Live Debian System 為例,搭配 6G Nvidia 顯示卡,安裝 Google 的 Gemma3 以及台灣自行訓練的 Taide 還有最近討論度很高的 DeepSeek,實做如下:

Live Debian System 安裝使用 CodeFormer(使用Anaconda)XXX

目前人工智慧(AI)已有越來越多的應用,而CodeFormer是一種人工智慧數位臉部修復工具,一般可以在其官網上傳照片,它會修復後讓你下載,但傳過一次曠日費時,還好它是開源軟體,於是將其安裝到自己的電腦中,便可以批次處理,不過事涉大量運算,有獨顯速度會快些,沒有的就只能用CPU硬解。

一個隨身碟搞定!數位家庭歷史

  在這個數位時代,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科技,從手中的智慧型手機到家中的電腦,無一不依賴軟體與硬體的協同運作。然而,這兩者的關係並非只是科技上的搭配,更能與我們自身的存在產生有趣的聯繫。 想像一下,我們的身體就如同電腦的硬體,擁有各種功能與構造,但如果沒有軟體來驅動,它們便無法發揮作用。同樣地,靈魂就像軟體,賦予我們思想、情感與目標,使我們不僅僅是一具空殼,而是能夠行動、學習與成長的存在。當靈魂與身體結合時,我們才能真正發揮潛能,影響世界。 這個概念與我在信仰中的理解不謀而合。身為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成員,我相信每個人都是天父的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天賦與使命。我們的靈魂與身體相結合,使我們能夠學習、成長,並運用我們的能力來服務他人。 這系列文章的目的,正是要探討如何運用科技來保存我們的數位歷史,同時強調自由軟體的重要性。然而,這不是一本教科書,而只是我 20 多年使用經驗的分享,內容難免有所謬誤,但希望能為讀者提供實用的參考。 現今,我們的回憶大多以數位形式存放——家庭照片、珍貴文件、重要影音資料等,然而,如果沒有適當的方法來管理與保存,這些珍貴的記錄可能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遺失。 許多商業軟體的限制,加上不斷提升的硬體需求,使得許多仍然堪用的電腦因為無法升級作業系統而被淘汰,甚至送進回收場,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長期以來,商業軟體的壟斷使得 Linux 被邊緣化,再加上 Linux 的分支版本繁多,讓許多人無從選擇或學習。本系列文章的主軸是 Live Debian System,因為 Debian 以其穩定性、安全性著稱,且是許多發行版的基礎,因此成為最適合的選擇。我會選用市面上受歡迎的幾個 Linux 發行版,調整界面並選擇適合的軟體,特別是針對繁體中文初學者,提供最佳的入門方案。 Live Debian System 提供了一種靈活而強大的方式,讓我們能夠透過一個簡單的隨身碟,打造專屬的數位檔案管理系統,確保家庭歷史得以長存。這個系統無需安裝,不會影響現有的電腦環境,讓使用者能夠安心體驗 Linux 的強大功能。 透過這系列文章,我希望帶領讀者從基礎的電腦概念開始,逐步了解如何建構 Live Debian System,並運用它來保存與管理個人與家庭的重要數位記錄。無論你是技術新手,還是對 Linux 系統已有一定了解的使用者,都能從這系列文章中獲得實用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