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X Linux 安裝 LAMP 環境

我們知道 MX Linux 在桌面環境十分友善,但若要用在伺服器方面呢?Linux 中有個很常見的開發環境,簡稱 LAMP。L 是 Linux、A 是 Apache、M 是 Mysql (Mariadb)、P 是 PHP。現在就來看看建置 LAMP 環境是不是也很容易。

在架設網站伺服器之前,先將系統更新到最新。可以使用以下指令來更新 MX Linux:

sudo apt updatesudo apt upgrade

開啟「MX 軟體安裝工具」(Package Installer)
在「熱門程式」- Server 安裝 Local Web Server(Apache, Mariadb, PHP)
在「MX 測試倉庫」安裝 phpmyadmin

安裝過程中會出現「要自動重新設定的網頁伺服器」,選「apache2」
出現「Configure database for phpmyadmin with dbconfig-common?」打勾,下一步
dbconfig-common 將需要建立一個新的 Mariadb 使用者來操作運行 phpMyAdmin 資料庫管理工具時需要額外用到的資料表,預設的使用者名稱為 phpmyadmin ,所以接著要設定 phpmyadmin 這個 Mariadb 使用者的密碼。輸入2次密碼。

測試環境是否正常

在網站根目錄 /var/www/html 中新增一個 info.php 檔案。

sudo pluma info.php

檔案內容如下:

存檔後開啟瀏覽器
測試 web server -> 網址 localhost
測試 php 及 mariadb -> 網址 localhost/info.php

設定 Mariadb 的 root 密碼

Mariadb 的 root 密碼預設是空的,但是在預設情況下也無法使用密碼來登入 root 帳號。為了要讓 phpMyAdmin 能用 Mariadb 的 root 帳號來管理 Mariadb 資料庫,我們必須先設定 Mariadb 的 root 帳號,使其能夠使用密碼登入的功能。

首先輸入以下指令,用 root 帳號登入 Mariadb 的 mysql 資料庫。mysql 資料庫用來存放 Mariadb 資料庫的內部設定,包括 Mariadb 的帳號設定。

sudo mysql -u root -p mysql

按 Enter 進入 Mariadb 資料庫。輸入以下指令,讓 root 帳號啟用 mysql_native_password 插件,使其能夠擁有密碼,並且能使用密碼登入。

UPDATE user SET plugin='mysql_native_password' WHERE User='root';

再來輸入以下指令來重新載入特權表:

FLUSH PRIVILEGES;

接著要來設定 Mariadb 的 root 密碼。輸入以下指令執行更改 root 密碼的腳本:

sudo mysql_secure_installation

完成後測試 phpmyadmin -> 網址 localhost/phpmyadmin
輸入帳號 root 及剛剛設定的密碼
若出現資料庫管理畫面,整個 LAMP 環境便可說已設定妥當了。

操作過程展示
本文參考:https://magiclen.org/lamp/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Live Debian System 中安裝使用 AI 對話模型 Gemma3 / Taide / DeepSeek-r1 / Qwen3

隨著 AI 的興起,熱門的 ChatGPT 應用充斥在生活中,一般都要上網才能使用,但如果自己有好一點的設備(尤其是獨立顯示卡),也可以安裝在自己的機器中,成為隨身的幫手。目前有一些對話式AI 開放讓人自己架設安裝甚至訓練,不過訓練需要的資源非常驚人暫不討論,以手上既有的設備,大概只能架設中、小型的模型使用。本文以 Live Debian System 為例,搭配 6G Nvidia 顯示卡,安裝 Google 的 Gemma3 以及台灣自行訓練的 Taide 還有最近討論度很高的 DeepSeek,實做如下:

Live Debian System 安裝使用 CodeFormer(使用Anaconda)XXX

目前人工智慧(AI)已有越來越多的應用,而CodeFormer是一種人工智慧數位臉部修復工具,一般可以在其官網上傳照片,它會修復後讓你下載,但傳過一次曠日費時,還好它是開源軟體,於是將其安裝到自己的電腦中,便可以批次處理,不過事涉大量運算,有獨顯速度會快些,沒有的就只能用CPU硬解。

一個隨身碟搞定!數位家庭歷史

  在這個數位時代,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科技,從手中的智慧型手機到家中的電腦,無一不依賴軟體與硬體的協同運作。然而,這兩者的關係並非只是科技上的搭配,更能與我們自身的存在產生有趣的聯繫。 想像一下,我們的身體就如同電腦的硬體,擁有各種功能與構造,但如果沒有軟體來驅動,它們便無法發揮作用。同樣地,靈魂就像軟體,賦予我們思想、情感與目標,使我們不僅僅是一具空殼,而是能夠行動、學習與成長的存在。當靈魂與身體結合時,我們才能真正發揮潛能,影響世界。 這個概念與我在信仰中的理解不謀而合。身為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成員,我相信每個人都是天父的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天賦與使命。我們的靈魂與身體相結合,使我們能夠學習、成長,並運用我們的能力來服務他人。 這系列文章的目的,正是要探討如何運用科技來保存我們的數位歷史,同時強調自由軟體的重要性。然而,這不是一本教科書,而只是我 20 多年使用經驗的分享,內容難免有所謬誤,但希望能為讀者提供實用的參考。 現今,我們的回憶大多以數位形式存放——家庭照片、珍貴文件、重要影音資料等,然而,如果沒有適當的方法來管理與保存,這些珍貴的記錄可能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遺失。 許多商業軟體的限制,加上不斷提升的硬體需求,使得許多仍然堪用的電腦因為無法升級作業系統而被淘汰,甚至送進回收場,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長期以來,商業軟體的壟斷使得 Linux 被邊緣化,再加上 Linux 的分支版本繁多,讓許多人無從選擇或學習。本系列文章的主軸是 Live Debian System,因為 Debian 以其穩定性、安全性著稱,且是許多發行版的基礎,因此成為最適合的選擇。我會選用市面上受歡迎的幾個 Linux 發行版,調整界面並選擇適合的軟體,特別是針對繁體中文初學者,提供最佳的入門方案。 Live Debian System 提供了一種靈活而強大的方式,讓我們能夠透過一個簡單的隨身碟,打造專屬的數位檔案管理系統,確保家庭歷史得以長存。這個系統無需安裝,不會影響現有的電腦環境,讓使用者能夠安心體驗 Linux 的強大功能。 透過這系列文章,我希望帶領讀者從基礎的電腦概念開始,逐步了解如何建構 Live Debian System,並運用它來保存與管理個人與家庭的重要數位記錄。無論你是技術新手,還是對 Linux 系統已有一定了解的使用者,都能從這系列文章中獲得實用的知識...